瑞士说英式英语还是美式英语好别逗了哪有什么正宗口音

冒充成穷人乞丐的奥威尔,住在一家济贫院,结果主管济贫院的官员,通过口音和其他特征,判断出他曾经属于“上等人”,可能是因家庭破产而流落街头的倒霉孩子,于是官员给了奥威尔特殊照顾,安排了一个轻松的活。

对于中国人而言,英语似乎就只有一种,就是课堂听力考试的那种英语,“这条衬衫多少钱”,“衬衫的价格是九磅十五便士”。但是,外国人日常生活里说的英语,比书本教材的英语要复杂得多。在留学生群体内部,有不少吐槽方言口音的逸闻。

社会经验丰富的老江湖,即便如此细心乔装,还是有几次露馅,知乎一个大V分享自己的留学经验,因为口音。研一暑假,奥威尔在英国顶级的贵族学校伊顿公学念过书,跟他聊几句,你咋直道俺是河南的捏?”“俺寻思俺普通话挺标Zun的,因为听出口音了。刚进公司聊了几句,“你是不是来自得州”,说话带有伊顿特色的拖腔。他去加州实习,在得克萨斯州本硕连读了6年,就被加州人问,相当于一个河南学生在北京工作学习,就能识破一一奥威尔不是咱工人阶级兄弟。

《人类语言的故事》 加斯顿•多伦(Gaston Dorren)著,闾佳 译 文汇出版社,2021-6

华人的职业选择可能与语言

英语内部分化极大,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不同,英式英语又分出带有苏格兰、爱尔兰口音的品种,新西兰的留学生碰到过毛利口音的英语,仿佛另一种外星人语言。总体比较下来,留学生群体达成非官方共识:英国北部乡下方言最要命,也就是当年奥威尔曾经遇到的陌生语言。

为了尽可能跟打工人混成一片,他特意隐姓埋名,改变形象,留着工人那种平头发型,穿上工人常见的衬衫。穷得吃不上饭的时候,他跟一群流浪汉游荡伦敦街头,从一处收容站走到另一处收容站。乔治·奥威尔这个化名就是在底层摸爬打拼时取的,这名字不是他的本名。

《1984》的作者、左翼小说家乔治·奥威尔,在正式走上文学道路之前,一度混迹底层,想了解民间疾苦,获得社会经验。奥威尔本人出身于中产家庭,父亲是印度殖民政府的官员,夸张点说,奥威尔属于统治阶级的一员了。

这种对口音的执著也延续到了我们的外语学习中,家长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学习到正宗的“英式口音”已经是一种基本操作了。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鄙视链?人们为什么会执着于口音?英语的口音有怎样的流变?好莱坞和流行文化又是如何塑造它的?

除了外貌和穿着打扮之外,最能“暴露”一个人背景的莫过于口音。你开口之后,你的故乡、你的家庭情况,甚至你的性格,都可能被人迅速地捕捉到。当“阶层”和“口音”被绑定在一起的时候,也难怪人们那么执着于标准的“字正腔圆”。

瑞士说英式英语还是美式英语好别逗了哪有什么正宗口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