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县打造的10个“红色名村”按照地域相近、故事相连的理念,推出“吃红米饭、走红军道、唱红色歌”的“三红”体验,以及“研学、旅游、写生”的“观摩”体验,将本地特色农业产业与红色产业有机融合,让群众得到实惠的同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仅2020年,黎川县10个“红色名村”集体经济均突破10万元,预计2021年将全部突破30万元。金溪县千年古村——大坊村与世界对话“走”出国际范。依托特色村落资源优势,金溪县在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完整性、原生态的前提下
因地生名,以名寓文。抚州市作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及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诞生了众多历史地名和红色地名。为进一步传承地名记忆、弘扬地名文化,抚州市民政局在《抚州日报》开辟地名故事专栏,连续半年刊发抚州地名故事,并将7月份定为“红色地名故事月”,目前已累计刊发地名故事50余篇。抚州市黎川县红色地名故事——《湖坊:中央苏区闽赣省革命根据地指挥中心》被《中国社会报》采用刊发。日前,抚州市正在把红色地名故事集结编印成《抚州市红色地名记录》,进一步保存红色印记,弘扬红色地名文化。
地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记忆,是人民群众的情感寄托,也是地方文化遗产和文脉保护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抚州市高度重视地名管理和地名文化保护工作,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地名及相关工作,制定了《抚州市中心城区地名规划(2018—2035年)》,修订完善了《抚州市地名管理办法》等重要地名管理规划办法。同时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以“讲好地名故事、保护地名文化、挖掘地名内涵”为重点,把“保护地名文化,记住美丽乡愁”地名服务提升行动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深入推进
抚州市高度重视地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全面开展本地区地名文化资源的存量、分布、内涵摸底调查,特别是深入挖掘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名文化内涵,围绕地名文化中蕴含的红色、古色资源,多形式、多途径进行宣传、展示,把指位性、观赏性、纪念性融于一体,助力乡村振兴。
着力加强地名文化审美建设,还新增了“烟波路”“燕归路”等一批具有临川文化特色的道路标牌,一方面,全面加强历史地名保护;深入推进地名文化保护和传承创新。另一方面,把故乡记忆、情感寄托、地域体验等元素融入地名文化中,同时,抚州市紧紧抓住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契机,增强群众对本地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投入近30万元在全市开展地名普查档案信息化归档工作,不断推广和使用标准化地名,不仅修复安装了“荆公路”“兴鲁坊路”“俱庆巷”“兵马巷”等一批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名标牌,与市档案馆无缝对接,使广大市民看到或听到地名标牌便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助力市民交通出行和文明城市创建。全市近三年累计投入近400万元用于制作安装道路标牌,进一步加强地名道路标牌规范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