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日用品批发市场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兴衰

后来,市场管理部门组织生产经营者入市设摊,并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外地客商,同时,还根据有关政策,安排待业青年和社会闲散人员入市摆摊,自谋生路,有效地促进了市场的发展。

对小商品的需求也不断加大。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即墨路市场逐步扩大到李村路、潍县路、易州路、博山路等处,很多摊主因为眼光独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主要经营范围也扩大到旧货、小百货、服装等。摊位增加到1100个,

1980年,市政府批准在市区内建立17个农副产品市场,即墨路市场应运而生。最初定位的经营范围是“以木器、家具、自行车为主”。当时只有50几个摊位,而且摊位也不固定,顾客很少。

1976年以后,随着党的拨乱反正政策的逐步落实,大批“返青”人员面临就业困境,有

电话打到广州公安局,人家说不错,有这么俩人到青岛出差,听说事情原委后,对方疑惑地说,这事在我们这儿很正常呀,你们怎么会当成投机倒把啦!派出所的人很郁闷地把人放了。由此人们来说改革开放初,南、北方人的思想观念上的差异。

当时,日上市摊位1340个,日均客流量4~5万人,最多时可达10万人左右,日成交金额30万元以上,其服装市场的经营尤具特色。在很长时期内,该市场一直处于岛城服装消费的先导地位,广州、上海推出的新潮服装不出3天便可在即墨路小商品市场面市,香港和韩国的流行款式也层出不穷。

随着人流的增加,即墨路市场逐渐声名远扬,除了本地的商户,许多周边县市的商户也慕名而来,市场越来越大。83年划行分市后,市场建起6292平方米的交易大棚,经营服装、纺织品、土产、小百货、鞋帽、工艺品、家具和自行车等8大类商品,另有修理业、缝纫业等,上市商品多达2万多个品种。

1982年,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基本定型,市场商品主要有小百货、服装、工艺品、鞋帽、箱包、缝纫、木器家具、修配、旧自行车和小百货批发等10余个种类。由于品种繁多、样式齐全,缓解了群众购物难、做衣难、修理难等问题,给群众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

那时,摊位进货大都是乘船或坐车。83年春,笔者旅行结婚去上海,回来时。没买到三等舱船票,坐甲板散舱,上面人很多,大都是跑买卖的青岛人,大包小包满满当当,主要是服装,鞋类、日用品等,人们为了占个好位置,与外地人吵吵嚷嚷,互不相让。青岛人见我们是旅行结婚回来的老乡,还特意让出了一块较安静的地方,印象至深。

聊天时得知,他们是即墨路批发发市场的,经常从上海进货,与船上的服务员都成熟人了。后来即墨路批发市场成了我时常光顾的地方。

记得,当时流传这样一件事,有两个广州公安人员来青岛出差,带了一些商品(药物)在此交易,结果被带进了派出所,人家亮明身份,派出所不信,心想:公安人员还搞投机倒把?肯定是冒牌货!

即墨日用品批发市场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兴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