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风者”领衔!这个院士团队“稳住”了一座座桥!土木工程毕业后做什么工作百度

研究一开始,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摆在眼前:既然电涡流阻尼技术相比现在实际应用的油阻尼技术具有更多的优点,为什么此前在全世界土木工程领域都没有电涡流阻尼器这个品类呢?

经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和理论分析后,陈政清认识到,由于土木结构的质量大,振动速度低,减振控制所需的阻尼力极其巨大。在机械系统中运用的电涡流阻尼技术耗能密度太低,根本无法用于控制大型结构的有害振动。陈政清将当时电涡流阻尼器的应用情况,形象地归纳为“减速不能减振”。如何提高永磁电涡流的耗能密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最大的难题。

针对这些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陈政清院士领衔的风工程与桥梁工程教师团队,对制约桥梁工程领域的一系列工程难题进行攻关,在电涡流阻尼技术、高性能桥梁结构、结构安全监控系统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教学科研成果,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双丰收,并于今年获评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称号。

然而,大风来袭,桥梁受到摇摆和振动该怎么办?桥梁容易受损,威胁结构安全、维修成本高,有没有办法可以延长桥梁使用寿命?

为解决这一难题,陈政清带领团队潜心扑在了电涡流阻尼技术的研究中,带头并组织大家学习电磁、机械相关技术,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方法,经过十多年的持续研究,在国际上最早成功研发出了适用于大型工程结构减振的电涡流阻尼器并形成了系列化产品,取得了多项原始创新,主要包括:发明了板式电涡流模式,开发了系列电涡流调谐质量减振器(TMD);将板式电涡流与运动加速机构结合,发明了大吨位轴向电涡流阻尼器;发挥电涡流阻尼无需密封的优点,发明了扭转型、同轴高速缓冲器型等多样化适用于不同场景的新型阻尼器。研发的电涡流阻尼器性能远超国外油压阻尼器,不仅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结构电涡流阻尼全套技术,也是一项国际减振

2006年,因一项大跨度人行桥急需一种长期可靠的阻尼器,陈政清开始思考将电涡流阻尼技术应用于大跨桥梁减振的可行性。由于其工作寿命可与我国桥梁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相当,使用期间无需维护,不仅能极大降低大跨桥梁的维修成本,而且可以大幅提高结构安全。

”瞄准这一实际工程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应抓住契机,让中国人在工程结构减振领域做出一项新贡献。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陈政清带领团队开始了“攻坚之路”。“油阻尼器是从国外引进的技术,在抑制桥梁振动方面遇到了实质性困难。

早在1992年,陈政清在英国学习期间就了解到用于风洞试验中调节阻尼的技术,即电涡流阻尼技术,对这种技术的无机械摩擦、无工作流体、不需外接电源的优越性留下了深刻印象。

早在21世纪初时,我国大跨桥梁减振领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早期修建的几座跨长江大桥都不同程度受到振动问题困扰,国内公司没有相应的大型阻尼器设计、制造能力,所有产品只能依赖德国和美国公司进口。然而,这些国外进口的大型油压阻尼器在使用3至5年后,往往因机械摩擦而漏油失效,不仅需要耗费大量资金维修与更换,也对重大基础设施的安全构成威胁。

上海中心大厦、苏通长江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冬奥会国家体育馆速滑馆……这些重大工程项目能在大风、地震中“岿然不动”,归功于陈政清团队研发的电涡流阻尼技术。

“破风者”领衔!这个院士团队“稳住”了一座座桥!土木工程毕业后做什么工作百度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滚动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