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手工制作糖瓜费时费力,但可喜的是,一些年轻人对这项技艺感兴趣。郭成师说,他已经选好了接班人。“现在,我正在培养我的侄子,这门手艺后继有人了,我也感到高兴。”郭成师说。
“卖糖瓜,又粘又甜糖瓜儿!”进了腊月门,在胶州的大街小巷,糖瓜儿的叫卖声搅动着人们的味蕾。
不一会儿的工夫,一张两三米长的案板上,就堆满了圆滚滚的糖瓜儿。“制作糖瓜对温度要求很高,熬糖的时候要把握好火候,拉糖的时候要注意要温度,而且屋内温度不能太低,屋外晾晒温度不能太高。”郭成师说。
罗家村是胶州市远近闻名的“糖瓜村”,村里制作糖瓜的历史不仅有上百年,糖瓜制作工艺更是胶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门手艺,郭成师已经坚守了近四十年。“从16岁就开始干,那时候还是在生产队的时候,我就去做学徒工,按辈分排下来,我这算是第四代传人了。”今年57岁的郭成师边做边说着。
我们将通过图文、短视频、手机直播、VR、H5等融媒体报道方式,在大众网、大众论坛、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山东手机报、@大众网新浪官方微博、大众网官方微信、大众网17市分频道全平台推出报道。更多精彩,期待您的关注!
糖瓜好吃,制作工序却繁琐。“制作糖瓜需要的食材非常简单,主要是大米和小麦,但制作工艺则比较复杂,需经过浸泡、生芽、蒸制、发酵、搅拌、炒糖、拉制、切块和冷却等工序。”郭成师总结了一下,制作糖瓜的工序大大小小有14道之多。
大众网记者在郭成师家看到,一侧的厢房内,屋内蒸汽萦绕,两口熬制糖浆的大锅正在冒着蒸汽。郭成师和妻子两人正在熟练地拉制和切制糖瓜,只见郭成师将一个环状的工具套在脖子上,用工具上坚韧的麻绳,勒出一个个圆滚滚的糖瓜。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隆重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即日起,大众网采编人员分赴山东17市,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全面展示全省上下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生动实践,充分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取得的重大成就。记者们深入基层,走近工人、农民、医生、售票员等普通群众,亲身体验他们的生产生活,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用原汁原味的典型事例,深入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所愿,多角度展示我省在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的创新实践。
拉糖用的木钩搭已磨得光滑发亮,葫芦做的水瓢也已生了厚厚的水垢,发酵的缸和熬糖的铁锅,都见证了历史的痕迹,这一历史悠久的手工制作糖瓜工艺,既是一笔财富,更是人们对年味儿的一种记忆。
正好赶上制作糖瓜。”郭成师说。等到清晨7时帮工上班,起床后开始生火熬制糖浆,他们每天凌晨3点起床开工,“平时家里一共有五个人在干活,一天大概制作糖瓜200斤左右。进了腊月门,郭成师和妻子就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由于用料简单,制作工艺传统,糖瓜口感好,郭成师从来不愁糖瓜销路。每年,他的糖瓜订单不断,远销全国各地,其中以胶东半岛为主。“一斤糖瓜,我们批发价的6元钱,一个冬天下来,差不多能够带来四五万元的收益。”郭成师笑着说。
而对于罗家村制作糖瓜的历史,没人考究过,村里也没有明确的记载。“那时候听我爷爷讲过,他们上一辈就做糖瓜,算起来得有200多年的历史了。”郭成师说,“据说,这门手艺是老一辈在高密夏庄扛活时学来的,就一直延传至今。”